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17年10月5日下午1點,瑞典文學院將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按照慣例,諾貝爾文學獎都是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周四揭曉,一般都在10月10日左右,有時候也會因為瑞典學院評委們對最后結果有分歧,導致揭曉時間延期。所以,2017年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最早的一年。 此次評選中,獲得1989年布克獎、大英帝國勛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等多個獎項,與魯西迪、奈保爾并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的石黑一雄擊敗了“萬年陪跑王”村上春樹、非洲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中國作家閻連科等強勁對手,拿到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74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由此,金陵圖書館特推出“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入圍作家作品選”展,讓各位讀者判斷一下,石黑一雄的獲獎是否實至名歸呢? 1、石黑一雄(1954— ),日裔英國小說家。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后畢業(yè)于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并于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1983年開始發(fā)表小說,其主要作品有《遠山淡影》、《浮世畫家》和《長日留痕》等。 《遠山淡影》,i561/2540,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這是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戰(zhàn)后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卻始終走不出戰(zhàn)亂的陰影與心魔。劇終,憶者剝去偽裝,悲情滿篇。 《遠山淡影》是石黑一雄技驚文壇的處女作,一部問世30年仍在不斷重印的名著。其“感傷與反諷”的融合、平衡令人猶記。 《浮世畫家》,i561/2539,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浮世畫家》是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獲whitbread獎并進入布克獎短名單。 《浮世畫家》同樣以主人公的會議為基調,以非凡的小說技巧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的回憶與思考,寫作筆法含蓄委婉,耐人尋味。主人公曾是位顯赫一時的浮世繪畫家,隨著二戰(zhàn)日本的戰(zhàn)敗,他才恍若大夢初醒:原來整個日本民族的過去竟是在為一種荒誕虛幻的理想獻身,他的藝術理想也真如其名稱一樣毫無根基,虛浮于世。 《長日留痕》,i561/2657,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史蒂文斯作為一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服務于達林頓府三十余年。在此期間,他一方面盡力使自己成為男管家中的杰出人物,追求這一階層所特有的“尊嚴”,同時,他也為此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作者以最能代表英格蘭社會和文化特征的男管家為主角,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入木三分地表現了英格蘭的政治、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人的思想意識。本書是著名英籍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曾獲1989年“布克獎”。 2、村上春樹(1949—),日本后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見區(qū),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zhàn)后陰郁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zhàn)后時期作家”,并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挪威的森林》,i313/3146,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挪威的森林》系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重要作品之一。漢堡機場一曲憂郁的《挪威的森林》,復蘇了主人公渡邊感傷的二十歲記憶:嫻靜緬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動情傾心的女孩,那纏綿的病況,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燭香銷之后,仍令他無時或忘;神采飛揚、野性未脫的綠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膽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訂之時,也覺她難以抗拒。悲歡戀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猶余音顫裊;奇句妙語,如泉涌,如露凝,讀來真口角噙香。《挪威的森林》是純而又純的青春情感,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i313/689=3,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本書是村上春樹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與《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稱為村上春樹三大杰作。小說共40章,單數20章“冷酷仙境”,雙數20章為“世界盡頭”,這種交叉平行地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手法是村上春樹小說的特征,而本書是這種特征最典型的體現。 《奇鳥行狀錄》,i313/3065,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本書是作者篇幅最大的小說三部曲。失業(yè)者岡田亨的妻子久美子在其兄長、眾議員,黑暗勢力代表人物綿谷升的脅迫下失蹤了。岡田身邊來了許多怪人:女巫師、“意識娼婦”、失手使男友車禍死亡的少女、舊軍人等。同時也發(fā)生了許多怪事。岡田到一口深井里冥思苦想后,出來在奇怪的母子“肉豆蔻”、“肉桂”的幫助下向綿谷升挑戰(zhàn),在虛幻中將其擊傷,久美子又在現實中將其殺死。本書色彩詭異,規(guī)模宏大,虛實交叉,被稱為當代的“一千零一夜”。 3、恩古吉·瓦·提安哥(1938— ),肯尼亞小說家、劇作家、政論家,生于利穆魯一農民家庭。一九六四年畢業(yè)于烏干達馬赫雷雷大學,后入英國利茲大學續(xù)修文學。一九六七年回國,在內羅畢大學任教,改英國文學系為非洲文學和語言系。一九七七年因抗議當局對英語的強制性教育而被政府逮捕,獲釋后與家人過著流亡的生活,直到肯尼亞前總統(tǒng)阿拉普·莫伊下臺才終于得以安全回國。 他的作品還包括《孩子,你別哭》《一粒麥種》《血染的花瓣》《十字架上的魔鬼》等。恩古吉現居美國,在紐約大學任教并繼續(xù)寫作。 《一粒麥種》,i424/2,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一粒麥種》刻畫了人們對光明未來的熱切期盼,以及混雜其中的對英國殖民者遺留下的腐敗和暴力的恐懼。作者對獨立后的非洲所面臨的復雜多樣的經歷和錯綜復雜的沖突,包括社會身份的缺失,把握得恰到好處。 《孩子,你別哭》,i424/3,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孩子,你別哭》是恩古吉的小說處女作,發(fā)表于一九六四年。小說的時代背景是肯尼亞獨立前的一九五二年,當時肯尼亞正處于白人殖民統(tǒng)治之下,為了奪回白人強占的土地,黑人農民發(fā)動了震撼非洲大陸的“茅茅起義”。小說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恩戈索一家和一對青年戀人在這場戰(zhàn)斗中的苦悶和彷徨。 《大河兩岸》,i424/3:2,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 故事發(fā)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圍繞是否繼續(xù)給少女施行割禮,恪守傳統(tǒng)和皈依了上帝的兩個吉庫尤村子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主人公瓦伊亞吉的父親是氏族里的先知,預見到白人即將得勢,把他送進教會學校讀書。但瓦伊亞吉學完后依舊回到村里,為吉庫尤人辦起獨立學校,由于工作出色,被人們當作救星。他主張“教育救國”,代表的是由受過教育者組成的弱小的中間力量。大河兩岸基本的社會力量一個是由瓦伊亞吉的同村人卡波尼領導的傳統(tǒng)派,另外一個是以居住在對岸的約蘇亞為首的白人派。兩派的形成和斗爭都是由白人入主非洲造成的。瓦伊亞吉本人是兩種傳統(tǒng)的產物,這決定了他在兩種勢力之間徘徊:一方面努力維護民族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戀愛,結果陷入了與兩方面的沖突,最后墮入絕境。 4、阿摩司·奧茲(1939— ),原名阿摩斯·克勞斯納,以色列希伯來語作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終身教授。1939年5月4日,阿摩司·奧茲生于英國托管時期的耶路撒冷一戶東歐猶太人移民家庭,后在胡爾達基布茲居住并務農,曾作為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參加六日戰(zhàn)爭和贖罪日戰(zhàn)爭。奧茲的主要作品有《何去何從》、《我的米海爾》、《鄉(xiāng)村生活圖景》等,曾獲法國“費米娜獎”,德國“歌德文化獎”,“以色列國家文學獎”、卡夫卡獎、“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 《愛與黑暗的故事》,i3/394,譯林出版社,2014 《愛與黑暗的故事》被公認為阿摩司·奧茲最優(yōu)秀的作品,已被譯成近三十種語言。這是關于兩個好人的故事,“我”的父親和母親。關于兩人如何相愛,如何緊緊相系;關于兩個慷慨而善良的人,他們的婚姻如何以悲劇收場。這也有關一 個民族的群像,雖然火山近在咫尺,人們依然墜入愛河、感覺嫉妒、夢想遷升、傳著閑話…… 《費瑪》,i3/392,譯林出版社,2012 年輕時,費瑪是一個有著特殊魅力的男人,還是一個頗有前途的詩人,而現在,妻子早就離他而去,五十多歲的他過著獨居的生活,在耶路撒冷一家婦科診所做接待員。他整日耽于幻想,以與人爭辯為樂,在語言的家園里尋找精神慰藉。他還在自己的前妻、好友之妻、以及陌生的女子之間周旋,以特別的方式表達對女人的愛。 《了解女人》,i3/342,譯林出版社,2012 《了解女人》是讓奧茲心生偏愛的名作,他曾評論說:“這是一部家庭戲劇,一部哲學小說,是我最喜愛的一部作品?!泵鑼懪宰钯N切、透徹的奧茲,在這本書中,從其精妙的心理學視角深入一名以色列特工人員的內心世界,讓男女之間的誤解、芥蒂、融通,發(fā)生在觸覺敏銳的間諜身上,更顯微妙而神秘。《了解女人》講述清晨,耶路撒冷,妻子與男鄰居相擁觸電身亡。鄰里間流言四起,以色列特工約珥決定提前退休,帶著患有輕度癲癇癥的女兒遠離是非之地,并邀母親、岳母同住。生活方式驟然改變,令他無所適從。憶起往昔種種,這位前特工驚覺曾經以為再熟悉不過的妻子竟成心中最大謎團;他主動承擔了家務瑣事,卻與女眷們齟齬不斷……特工組織再次召喚,約珥為了家人斷然拒絕,也因此逃過致命陷阱。死里逃生的他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嘗試了解女性,擁抱體驗新生。 5、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 ),女,加拿大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畢業(yè)于多倫多大學,國際女權運動在文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詩歌重要作品有《圓圈游戲》(1966)、《那個國度里的動物》(1968)、《詩選》(1976)等。1985年發(fā)表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令她一舉成名,獲提名普羅米修斯獎和星云獎,以及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之一。她曾四次提名英國布克獎,2000年終于以小說《盲刺客》摘得這一桂冠。2008年她獲得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2017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和德國書業(yè)和平獎,近年來她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之一。 《使女的故事》,i711/97=2,譯林出版社,2008 《使女的故事》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之一。這是一部未來小說。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盡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 《別名格蕾絲》,i711/690,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本書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一樁臭名昭著的罪案為底本,講述了一個錯綜復雜卻充滿詩意的故事。小說乍看充滿現實主義敘事風格,卻又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筆法自然翻轉,性、謀殺與階級沖突交相混合,想象的樹脂流淌進了歷史事件的縫隙里。通過人物視角的切換,故事獲得了絢麗的碎片化效果,邪惡與尊嚴、悲劇與華美共存,虛實相生間,特定年代最為廣闊的社會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了。 《荒野指南》,i711/304,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本書是加拿大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說集。小說集描述了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也對人類心靈的奇妙與神秘進行了卓絕的探索。丈夫的情人送來一盒貌似甜美實則可怖的禮物(《毛團》);泥潭人的考古發(fā)掘與現代人的風流韻事交織并行(《泥潭人》);在林中小徑莫名消失的女孩多年后似乎在多幅風景畫中靈魂歸來(《死于風景之畔》);著名的記者遭到從前一名亦師亦友的同事背叛(《叔叔們》)……生活中常態(tài)化的喧囂與尖酸在阿特伍德的小說中一覽無余,而運用尖利的幽默感來表現人物關系則是作家的獨到之處。《荒野指南》為讀者營造出一個既熟悉又疏離、既明亮又曖昧的周遭世界。 6、閻連科(1958— )閻連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洛陽嵩縣田湖瑤溝,畢業(yè)于河南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著名作家,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F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幾種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等。 《日光流年》,i247.5/8373=3,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 《日光流年》獲提名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講述了一個聞所未聞的慘烈的故事,把苦難寫得質感透明,把深厚與天真糅成了至純和心酸,從而寫出了中國農民的一部心靈宗教史、生命救贖史。本書采用了在中國現代長篇小說中前所未有的“倒放”式文本。小說中講述了一個聞所未聞的慘烈的故事,把苦難寫得質感透明,把深厚與天真糅成了至純和心酸,從而寫出了中國農民的一部心靈宗教史、生命救贖史。 《受活》,i247.5/8412=2 ,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 《受活》,閻連科最著名的代表作,發(fā)表于2003年,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第二屆鼎鈞雙年文學獎,日文版在日本備受追捧,獲得日本讀者評選的日本twitter文學獎?!妒芑睢分v述 在混亂的歷史和社會中,一個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把自己融入現代人類進程的社會邊緣的鄉(xiāng)村,在一個匪夷所思的縣長帶領下,經歷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經典創(chuàng)業(yè)”的極至體驗——用“受活莊”里上百個聾、啞、盲、瘸的殘疾人組成“絕術團”巡回演出賺來的錢,在附近的魂魄山上建起了一座“列寧紀念堂”,并要去遙遠的俄羅斯把列寧的遺體買回來安放在中國大地上,從而期冀以此實現中國鄉(xiāng)民的天堂之夢。 《丁莊夢》,i247.5/9859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丁莊夢》是由作家閻連科于2006年推出的中國第一部抒寫艾滋病題材的長篇小說,作品以中原地區(qū)曾經發(fā)生的艾滋病蔓延為背景,著力描寫當一群農民突然被拋入艾滋病蔓延、死者無數的窘境時的所作所為,充分揭示絕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