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快報+ 2023-07-01
大講堂 | 透過歷史觸摸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馬伯庸開講“歷史中的大與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7 月 1 日,第十三屆江蘇書展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江蘇書展的重頭戲 " 書香中國 · 全民閱讀大講堂 " 首場活動迎來了著名作家馬伯庸。這位因《太白金星有點煩》《長安的荔枝》《大醫(yī)》《顯微鏡下的大明》《兩京十五日》等暢銷作品深受讀者們喜愛的作家,吸引了大批 " 粉絲 " 聞訊而來。

△馬伯庸

" 我與江蘇的緣分很深,很多作品中都寫到了江蘇。" 馬伯庸表示,寫中國歷史,江蘇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所以這次他來到了江蘇這片歷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地方,與讀者們分享他閱讀和寫作歷史的心得。" 歷史中的大與小 " 其實代表了馬伯庸這些年對歷史書寫的看法:只有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才能感受到歷史真正的質(zhì)感,因為正是普通生活構(gòu)成了一個時代的質(zhì)感,關(guān)注歷史中的人性會對歷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馬伯庸與粉絲合影

人類的情感穿越時空,往往是相通的

長久以來,歷史往往是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我們在閱讀歷史故事時,往往了解到 " 大事件 " 的發(fā)生,卻難以體會歷史長河背后古人的真切感受。馬伯庸試圖通過一些留存至今的文物,帶領(lǐng)我們觸摸古時那些小人物生存的痕跡和感受。

△馬伯庸開講 " 歷史中的大與小 "

馬伯庸展示了兩封歷史上普通的家信。1975 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的秦墓葬中,出土了墓葬的主人衷的兩個弟弟的家信,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家書。秦簡上寫著:"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 黑夫和驚是衷的弟弟,他們寫信來給大哥和母親問好。驚在家信中寫到," 黑夫、驚毋恙也 ",意思是:我們倆很好,請不用擔心。接著介紹自己的情況," 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fù)會矣 ":前兩天,我倆分開了,現(xiàn)在又重新見面,你們放心。馬伯庸說,這封家書和很多大學生寫信的套路差不多,那就是開頭先問爸媽近況,再匯報一下自己的情況,接著必然會列舉不同理由讓爸媽寄錢。另一個弟弟黑夫的家書內(nèi)容也差不多,在問候之后,告訴母親夏天來了,自己的衣服不夠了。

馬伯庸表示,兩封信的內(nèi)容稀疏平常,但卻很可能是黑夫和驚的遺書。黑夫在信中提到,他們正在攻打淮陽?;搓柺浅膶俚?,秦此時正在伐楚。結(jié)合歷史背景,秦始皇在攻打楚國時找了王翦和李信兩位將軍。王翦說,伐楚需要六十萬士兵,而李信說,二十萬就夠了。于是秦始皇讓李信領(lǐng)兵伐楚,李信一路高歌猛進打到淮陽,卻不想中了楚軍圈套,大敗而逃。黑夫在信中提到 " 直佐淮陽 ",所以他們必定在李信軍中??梢酝茰y,這兩封信寫完不久,黑夫和驚兩兄弟就戰(zhàn)死于沙場。同時這兩封信是在大哥衷的墓中發(fā)現(xiàn)的,衷死前將兩兄弟最后的家書放在身邊,說明黑夫和驚再也沒能回去。"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在史書中讀到的只是冷冰冰的數(shù)字,卻不知這背后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這兩封普通人的家書,讓那些戰(zhàn)死沙場的士兵不再是冰冷的數(shù)字,而成為活生生的人。"

△大講堂吸引了眾多觀眾

歷史的走向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力量決定的

閱讀歷史中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社會的大環(huán)境,把握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正如他在《顯微鏡下的大明》所言," 在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蘊藏著最真實的規(guī)律。"

馬伯庸曾在展覽中看到一塊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的銘文磚。銘文磚上的文字一般是應(yīng)官方要求,刻上磚的編號或工匠的名字;但也有一些銘文磚卻被工匠悄悄地當成樹洞,吐露自己的真實心情。馬伯庸展示的銘文磚上寫著 " 掩辛間五內(nèi)若傷何所感起 ",意即五臟像受了傷一樣不知如何是好;類似的文字有很多,甚至還有一首五言詩:" 歲不得陼,人謂作壁樂,作壁正獨苦,卻來卻行壁,及是怒皇天。壁長契。" 馬伯庸說,壁長相當于包工頭,連他都累成這樣,可想而知當時百姓的勞作多么艱辛、生活多么艱難," 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小人物一瞬間的心情所在。"

另一塊出土于亳州曹操宗族墓的磚上面寫著 " 王復(fù)汝使我作此大壁經(jīng)冤我人不知也但摶汝屬蒼天乃死當搏 ",從這塊磚中,我們能夠看到東漢末年一大批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況,也能夠從中感知到當時的歷史早晚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最后一個故事則與一位普通的老人有關(guān)。三國時期,天下戰(zhàn)亂不休,民不聊生,在太康元年,晉滅了吳。這一年,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普通老人燒制了一塊磚:" 姓朱江乘人居上 ( 描 ) 大歲庚子晉平吳天下太平 ",馬伯庸說,這位老人從出生到 60 歲,整個人生中都在經(jīng)歷著戰(zhàn)亂,盡管他是吳國人,但當他看到天下太平的曙光,內(nèi)心的喜悅無法遏制,便燒制了這塊磚表達激動之情。

馬伯庸說,"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每個普通人就像一滴水,最終匯聚成了歷史長河發(fā)展的方向。"

現(xiàn)代快報 + 記者 白雁 張垚仟 / 文 施向輝 劉暢 / 攝

相關(guān)文章
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取消

登錄后才可以發(fā)布評論哦

打開小程序可以發(fā)布評論哦

12 我來說兩句…
打開 ZAKER 參與討論